DCAM 讲座回顾 | "反观与回归:敦煌石窟图像研究考索"
2025年3月30日,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张善庆教授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1601室,举行了敦煌当代美术馆研讨会延伸讲座,主题为“反观与回归:敦煌石窟图像研究考索”。
在讲座中,张教授系统梳理了敦煌石窟研究的学术脉络,并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。他首先介绍了敦煌石窟的整体概况。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、榆林窟、东千佛洞等重要遗址,尤以莫高窟最为著名,现存洞窟735个,壁画总面积达4.5万平方米,藏经洞出土文物多达5万余件,是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,也是世界最大佛教石窟遗址之一。张教授强调,敦煌石窟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
其次,张教授对学术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。他详细回顾了敦煌研究的发展脉络:从考古学的基础建设如《敦煌石窟内容总录》和数字化保存工程;通过对图像与经典的深入解读,指出敦煌壁画与佛教文本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,并提出了新的图像阐释视角。关于美术风格的演变,他讨论了中国佛教艺术从外来风格向本土化发展的轨迹;深入探讨敦煌艺术与社会历史的互动,分析佛教义理与石窟功能的多重性,强调“功德性”与“实用性”窟龛并存的特点,以及整体性洞窟研究的重要性。
张教授着重以“降魔变”题材与莫高窟第72窟、395窟为例进行了解读。通过分析“降魔变”从北朝到吐蕃时期的演变,他揭示了敦煌与周边地区(如于阗)的文化互动如何影响图像主题的变化。以72窟为例,张教授强调建筑与图像整体性的研究视角,详细解析了南壁“凉州瑞像”与洞窟布局之间的紧密关联。对于395窟,张教授指出其跨越隋代至
最后,张教授指出,敦煌研究正迈向跨学科、综合化的新阶段。敦煌图像研究正在不断突破传统的历史学或图像学框架,融合艺术史、社会学、宗教研究等多学科视角。同时,研究视野也从单一洞窟拓展到整体洞窟群的综合考察。他强调,回归敦煌的历史语境是理解敦煌艺术的关键,应充分认识敦煌石窟既作为象教艺术,又作为实用性宗教场所的多重身份。
提问环节,与会者围绕敦煌图像与文献关系、石窟结构等话题积极交流。张教授指出外来艺术在敦煌沉淀、重组,最终留存后世。正是这一多元文化交汇的“文化层积”过程,构成了敦煌艺术研究独特而深远的意义。